(报告出品方/作者:国元证券,林兴秋)
1、公司概况
1.1、公司简介
诺诚健华是一家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血液肿瘤、实体瘤与自身免疫性等领域的药物发现、研发与商业化。目前公司的在研药物涵盖各种新型及经过验证的治疗靶点及药物模式,包括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跨肿瘤学与自身免疫的小分子药物。公司第一款上市的产品为宜诺凯(奥布替尼,BTK抑制剂),该药在年为公司带来2.41亿元收入,年上半年为公司带来2.17亿元收入,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及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
截至年6月30日,公司在研产品组合包括1项商业化产品(宜诺凯)及2个获批的适应症和另外6项注册性试验、10个临床阶段药物、4至5项处于IND准备阶段的候选药物、全球范围内进行的试验超过30项。公司生产能力优秀,目前已在广州建立了平方米的符合GMP规定的生产设施并取得生产许可证,年产能可达到10亿片剂,未来公司将在北京、广州继续进行生产设施建设。
1.2、公司股权结构
公司目前大股东为创始人崔霁松、施一公院士的妻子赵仁滨、国内顶级投资公司高瓴集团等。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稳定,根据公告,包括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在内的若干股东将从年8月起,遵守禁售承诺,受禁售承诺规限的股份数目为6.78亿股,占已发行股票的45.24%。
1.3、业务概要
公司专注于血液肿瘤、实体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治疗。血液肿瘤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ICP-(奥布替尼,BTK抑制剂)、ICP-B04(Tafasitamab)、ICP-B02(靶向CD20、CD3的双特异性抗体)、ICP-和ICP-。其中,1)ICP-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高选择性、不可逆BTK抑制剂,目前已获批的适应症分别为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同时公司正在进行6项与奥布替尼相关的注册性临床试验,以扩展其适应症范围;
2)ICP-B04(Tafasitamab)是一款靶向CD19的Fc结构域优化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该产品由Incyte授权于诺诚健华,公司可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中国台湾进行Tafasitamab在血液瘤和肿瘤领域的开发及独家商业化。近期的临床试验显示出Tafasitamab有潜力成为B-NHL的基础疗法;3)ICPB02是诺诚健华与康诺亚共同开发的用于治疗淋巴瘤的靶向CD20和CD3的双特异性抗体,目前处于IND状态。候选产品ICP-与ICP则预计将于年上半年提交IND。
实体瘤领域的主要产品包括ICP-(Gunagratinib、泛FGFR抑制剂)、ICP-(泛TRK小分子抑制剂)、ICP-、ICP(SHP2变构抑制剂)。其中,1)ICP-是一种用于治疗各种实体瘤的潜在同类最佳、有效及具选择性的泛FGFR抑制剂,同时也是国内首创的处于临床阶段的泛FGFR抑制剂,并在年6月被FDA授予胆管癌孤儿药。由于特定FGFR异常对不同种类的FGFR抑制剂敏感度不同,因此可抑制FGFR1-4作用的泛FGFR抑制剂将会有更大的适用范围;2)ICP-是第2代泛TPK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携带NTRK融合基因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甲状腺癌、软组织肉瘤等,以及对第一代TRK抑制剂产生耐药的患者。近期在中国进行的Ⅰ期临床试验显示ICP-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产品包括ICP-(奥布替尼,BTK抑制剂)、ICP-(小分子TYK2抑制剂)、ICP-。其中:1)由于BTK相关通路的异常激活可介导自身免疫疾病,且在B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中表达,因此BTK成为近期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靶点。目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关于ICP-针对MS、SLE、ITP、NMOSD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试验。年Biogen获得ICP-应用于MS的全球权利与大中华区以外某些自免疫疾病权利,并向公司提交了1.25亿美元首付款,未来公司将获得潜在里程碑款8.亿美元与销售额分成;
2)ICP-和ICP-是小分子TYK2抑制剂,TYK2为JAK家族的一员,JAK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病理学中起关键作用,然而针对JAK家族中其他三种亚型蛋白JAK1、JAK2、JAK3的产品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了较严重的副作用,靶点为TYK2的ICP-和ICP-则有望最大程度减小副作用的同时增强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效果。
2、行业概况
2.1、肿瘤药物市场概况及发展趋势
由于患者人数不断增长、医疗负担能力提高以及近年多种创新疗法的涌现,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并且预计在未来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据估计,到年全球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亿美元,而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亿美元。
目前癌症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分子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分子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是近年癌症治疗领域的创新疗法。分子靶向治疗相比化疗,具有副作用更小、耐受性更佳的优势,且随着新靶点的发现以及分子靶向药物在联合疗法中表现优秀,分子靶向疗法的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相比美国市场,中国在肿瘤创新疗法领域中,处于发展的初期,中国的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市场规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
中国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医疗支出和负担能力增强、药品审批流程转变。年国务院引发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到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完善高效的目标。截至目前,中国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计划是中国医疗指出的最大支付者。抗肿瘤药物中的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一般会纳入医保乙类目录,乙类目录包含的药物基本为价格较高的药物和创新药,并且一般要求患者支付10%-30%的医疗费用,年11月公布的国家医保目录中,共有3款单克隆抗体药物,8款蛋白激酶抑制剂药物,相比年公布的医保目录,单抗药物增加了2款,蛋白激酶抑制剂药物增加1款。随着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对创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支付能力也将持续提高,从而推动该领域市场规模的增长。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优化了中国药品审批流程。相比过去,目前的隐含临床试验申请批准天数一般为60天,并且可接纳海外临床数据。药品的快速跟进、优先审核以及活性药物成分及配方的关联审评加速了审评速度,解决了肿瘤药物领域中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药品审评流程的优化将推动创新药企业的持续发展。
2.1.1、肿瘤领域BTK抑制剂市场格局
BTK(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是TEC家族中的一员,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不同类型血液肿瘤中广泛表达,参与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过程。而BTK抑制剂可阻断BTK激活、抑制B细胞的生长、促进B细胞死亡。由于BTK抑制剂特异性良好、副作用较传统疗法更小,因此BTK抑制剂成为了目前血液肿瘤药物市场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药物之一。与近期热门疗法免疫疗法相比,BTK抑制剂的优势体现在:1)由于作用机制的不同,BTK抑制剂目前在BNHL领域疾病尤其是复发难治性SLL/CLL等表现出了更优的治疗效果,年卫健委发布的淋巴瘤诊疗指南已将伊布替尼等第一代BTK抑制剂作为SLL/CLL、MCL等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案的首选推荐(针对部分患者);2)相比而言,BTK抑制剂更易进入肿瘤微环境;3)联合用药将是未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方向,BTK抑制剂等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与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联用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截至年2月,全球范围内已获批上市的BTK抑制剂共有5款,分别是强生/艾伯维的ibrutinib、阿斯利康的acalabrutinib、百济神州的zanubrutinib、小野制药的tirabrutinib以及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其中ibrutinib、zanubrutinib和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在中国大陆获批上市。已上市的BTK抑制剂中,ibrutinib市场份额最大,该产品上市时间最早,拥有先发优势,目前市场份额达到80%。但是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作为第二代BTK抑制剂,相比ibrutinib已显示出优秀的疗效及更小的脱靶性,并且奥布替尼目前已进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预计未来该药的销量将持续增长,管理层也表示有信心占据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截止年11月,中国已有4种免疫靶点为PD-(L)1/CTLA4的双免疫检查点阻断类双抗候选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截至年12月,全球BTK抑制剂药品销售收入超过.1亿美元(由于小野药品工业未公布Velexbru的具体销售情况,因此暂未计算其中),同时全球范围内也有多家企业进行与BTK抑制剂相关的临床试验,多数处于Ⅰ、Ⅱ期临床阶段,下表为部分研发进度较快的项目,目前BTK抑制剂临床试验适应症以血液肿瘤为主。虽然有众多公司参与BTK抑制剂项目,但是目前市场对血液肿瘤药物,尤其是针对B-NHL药物的需求仍未满足,化疗、靶向CD20的抗体疗法均显示疗效一般,并且全球NHL患者人数于年已达到万,并预计将以2.4%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未来BTK抑制剂及其联合用药的快速发展则有望改善这一局面。
2.1.2、泛FGFR抑制剂市场格局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在多种癌症中表达,包括尿道上皮癌(31.7%)、胆管癌(25.2%)、肝细胞癌(20%)、乳癌(17.5%)和胃癌(6.7%)。4种FGFR异常变异在不同癌症种类中表达,但是特定FGFR变异对不同的FGFR抑制剂敏感度不同,这种特异性限制了特定FGFR抑制剂的适用范围,因此可以抑制FGFR1-4作用的泛FGFR抑制剂将更具发展潜力。截至年4月,中国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泛FGFR抑制剂为信达生物与Incyte共同开发的达伯坦(佩米替尼片),泛FGFR抑制剂相关研发主要针对FGFR1-3和FGFR1-4,适应症主要针对尿道上皮癌、胆管癌、肝细胞癌等领域,其中尿道上皮癌为中国第九种最常见癌症,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易复发,而肌肉浸润性尿道上皮癌更难以治愈,一线疗法为膀胱切除手术、化疗、放射治疗和检查点抑制剂,但副作用较高。胆管癌在中国发病率较高,该种癌症侵略性强,预后极差,若早期阶段未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则被视为不治之症。年中国胆管癌新发病例已达到例,而未来将可能以1.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加,因此市场对泛FGFR抑制剂等创新疗法的需求将持续提高。
2.2、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BTK抑制剂市场
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诺诚健华主要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多发性硬化(MS)、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寻常型牛皮癣(PV)和狼疮性肾炎(LN)。主要在研产品类型是BTK抑制剂和TYK2抑制剂。其中,BTK在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和Fc受体信号通路种扮演关键角色,而B细胞在自身免疫疾病致病机理种起关键作用,这表明BTK有潜力成为包括SLE在内的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优秀治疗靶点。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多家企业正在进行BTK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研究,根据目前的临床数据,BTK抑制剂候选药物多为口服型,并且耐受性较传统自免疫治疗药物更优。与肿瘤药物市场相比,自身免疫疾病市场的患者人数较少,但是自身免疫疾病难以治愈,并且往往需要终生用药,以SLE患者为例,患者每年直接治疗成本达到美元。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即面临高昂治疗费用,又缺少有优秀疗效的新药,因此BTK抑制剂及创新生物制剂的研发对于自免疫患者有重要意义。截至年4月,全球并无已获批上市的应用于自身免疫疾病的BTK抑制剂药物。在研项目多针对SLE、MS和RA等,目前诺诚健华研发进度相对处于前列。
3、重点产品介绍
3.1、ICP-(奥布替尼)
奥布替尼(ICP-)是一种高选择性、不可逆、口服BTK抑制剂,可诱导下游激酶失活和细胞死亡。诺诚健华称奥布替尼的骨架中心为一单环而非稠环,因此奥布替尼将拥有更高的选择性,以及更少的可能出现非靶向副作用。作用机制方面,BTK作为BCR通路中的关键激酶,在B细胞肿瘤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BTK的激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细胞膜上的BCR被相应的配体刺激和激活后,PI3K(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被磷酸化并被招募,BTK激酶结构域的Y位点被Syk或Src激酶磷酸化,这可以提高BTK的催化活性。随后,BTKSH3结构域的Y位点自磷酸化,从而稳定BTK的活性构象,使BTK完全激活。而奥布替尼可以与BTK发生不可逆结合,从而阻止上述BTK激活过程,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较于其他三种以上市的同类产品伊布替尼、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奥布替尼具有良好的靶点选择性、良好的PK/PD特征以及更佳的靶点抑制。根据KINOMEscan的测定结果,1μM奥布替尼对BTK的抑制作用超过90%,而对其他激酶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伊布替尼与阿卡替尼在1μM浓度下,不仅抑制BTK,还会抑制EGFR、BMX与TEC等十余种激酶,这可能是伊布替尼与阿卡替尼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出血以及房颤的原因。
PK特征方面,根据现有临床数据,奥布替尼拥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线性PK,奥布替尼可每日一次给药mg,而阿卡替尼和伊布替尼分别是每日两次给药mg、每日一次给药mg/mg。
奥布替尼于年1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应用于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复发难治套细胞淋巴瘤,MCL、CLL和SLL目前均难以治疗,且易复发,患者群体急需此类疾病的新型疗法。目前与奥布替尼同类别的且针对上述肿瘤类型的已上市产品主要有强生/艾伯维的IMBRUVICA(伊布替尼)、阿斯利康的CALQUENCE(阿卡替尼)和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相应的临床数据如下,可看出奥布替尼在该适应症下的格局存在疗效及安全性优势。奥布替尼在上市后的第一年,即年为公司带来2.41亿人民币的收入,并成功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这可使得患者使用奥布替尼的成本大大降低,再加上出色的疗效及安全性,奥布替尼的市场占有率将可能逐步提升。
目前奥布替尼在血液肿瘤领域仍有6项注册试验正在进行,主要针对复发难治性MZL、复发难治性WM、一线DLBCL-MCD以及与ICP-联用治疗DLBCL等,截至年4月,奥布替尼针对1线CLL/SLL和1线MCL已经进入Ⅲ期。一系列适应症的扩充有望提高奥布替尼在血液肿瘤领域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其拥有优秀的靶点选择性、PK特征、疗效与安全性,奥布替尼有潜力成为同类最优药物。由于BTK也在巨噬细胞Fc受体信号通路发挥作用,B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两个主要细胞类型,因此BTK抑制剂也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而奥布替尼也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拥有杰出成绩,奥布替尼针对SLE的Ⅱ期临床结果显示,该药是目前唯一一个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疗效的BTK抑制剂,在50mg、80mg、mg浓度下,均表现出针对轻度至中度SLE的优秀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由于奥布替尼在同类产品中存在较明显的优势,并且也是一款可透过血脑屏障的BTK抑制剂,这使其有望成为MS的潜在治疗方式。年7月,公司与Biogen就奥布替尼潜在治疗MS订立许可权及合作协议,公司已获得首付款1.25亿美元并且未来潜在里程碑收入8.亿美元,同时还享受销售额分成。除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Ⅱ期试验、与Biogen在MS领域的合作项目外,奥布替尼还有两项临床项目目前处于Ⅱ期阶段,分别是针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3.2、ICP-(Gunagratinib)和ICP-(第二代泛TRK小分子抑制剂)
3.2.1、ICP-(Gunagratinib)
ICP-是一种可治疗多种实体瘤的有效、高选择性、不可逆的小分子泛FGFR抑制剂,可选择性结合泛FGFR受体并阻断FGFR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死亡。FGFR家族激酶受体可调节细胞增殖及存活,在胆管癌、乳腺癌、尿道上皮癌等多种实体瘤中表达。
目前已上市的泛FGFR抑制剂有强生的Balversa(erdafitinib)、Incyte和信达生物的Pemazyre(pemigatinib)。Balversa在年获FDA批准应用于晚期尿道上皮癌,可与FGFR1-4受体结合。Pemazyre是世界首个针对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手段,可与FGFR1-3受体结合,于年在中国获批上市。公司关于ICP-的在研项目围绕尿道上皮癌和胆管癌这两种在国内市场有巨大潜力的癌种进行。根据临床前数据,ICP-对FGFR1-4有相似的抑制效果,对种激酶的KINOMEscan测定中,ICP-在1μM浓度下,对FGFR1-4的抑制作用超过90%,而对其他激酶无明显抑制效果。而Balversa在1μM浓度下,对超过12种激酶存在抑制作用。因此在理论上,ICP-较Balversa的安全性或许更优。
ICP-的Ⅱ期临床数据展示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该项试验已完成从2毫克至26毫克的剂量递增,并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ICP-在20mg下,针对胆管癌患者的ORR达到60%,DCR为%。针对携带FGF/FGFR基因异常的头颈癌患者的ORR为33.3%,显示出了初步疗效。目前公司仍在进行ICP-针对晚期胆管癌、头颈癌和尿路上皮癌的Ⅱ期临床试验,此外还持续推动ICP-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治疗剂的作用研究。ICP-是目前国内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最领先的泛FGFR抑制剂之一,且该药已于年被FDA授予胆管癌孤儿药资格认证。未来ICP-将面临较为广阔市场空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世界范围内,因FGFR相关基因变异导致的实体瘤患者人数于年已达到万人,并预计新发病例在年前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4%。
3.2.2、ICP-(第二代泛TRK小分子抑制剂)
ICP-是公司在实体瘤领域的另一个重点产品,该药为一种第二代小分子泛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家族抑制剂,可用于治疗未使用过TRK抑制剂以及对第一代TRK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各种肿瘤类型的NTRK基因融合阳性癌症患者。TRK家族成员包括TRKA/B/C,分别由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基因NTRK1-3编码形成,目前的研究表明,NTRK基因不必要连接或融合是多种肿瘤的成因。第一代口服TRK抑制剂为Larotrectinib和Entrectinib,Entrectinib不仅对TRKA/B/C由明显抑制作用,还会对ROS1和ALK等激酶产生抑制作用,而Larotrectinib则是对TRKA/B/C有较高的选择性。虽然第一代TRK抑制剂可用于几乎所有NTRK异常融合导致的癌症,但是在后续研究中发现了存在头晕、体重增加和戒断疼痛等诸多副作用,并且耐药性问题也限制了第一代TRK抑制剂的发展。目前,诺诚健华公布了关于其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泛TRK抑制剂ICP-的Ⅰ期剂量递增试验,展示了ICP-对NTRK耐药突变具有出色的活性。
ICP-早期临床阶段的数据对比第一代TRK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更优秀的治疗效果。此前,larotrectinib针对甲状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唾液腺癌的3项研究项目显示总体的ORR在75%至80%之间,同类产品Entrectinib最近的临床数据显示同治疗领域下ORR为64%(GuilhermeHarada和AlexanderDrilon,)。而ICP-在针对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研究中显示ORR为80%,年公司已在美国开展了ICP-相关的Ⅰ期临床研究。
3.3、ICP-—针对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新型TYK2抑制剂
JAK家族在多种细胞因子活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成员包括:JAK1、JAK2、JAK3和TYK2。TYK2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在介导IL-12和IL-23家族白介素受体以及第一类干扰素(IFN)受体的下游信号通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概括来讲,TYK2信号通路被IFNα/β以及其他多种自免疫疾病治病机理中的细胞因子激活后,便可促进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的磷酸化与活化,而STAT将进入细胞核参与特定蛋白质的生成。此通路涉及到TH17、TH1、B细胞和骨髓细胞功能,上述细胞在牛皮癣、银屑病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红斑狼疮、过敏性皮炎等自身免疫疾病病理学中起关键作用。ICP-则有潜力成为高效及高选择性TYK2抑制剂以及潜在的更高安全性的疗法,根据诺诚健华公告,ICP-具有倍针对JAK2的优选性,因此可避免非优选JAK抑制剂产生的相关不良事件。
目前国内并无已上市的TYK2抑制剂。虽然近年生物制剂兴起,但在自身免疫疾病市场仍对小分子药物有较大需求,相比之下,小分子抑制剂可更好的作用于细胞内、在发病机理复杂的信号通路中控制效果更佳以及给药方便,因而目前国内外有诸多企业进行TYK2抑制剂的布局,研发进度较快的有BMS、辉瑞等,均已进入Ⅱ期临床阶段,国内百济神州、微芯生物等也有TYK2抑制剂相关在研项目。
诺诚健华于近期公布了ICP-的Ⅰ期临床数据,试验显示在40mg、80mg、mg下,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均无明显下降,避免了JAK2相关的不良反应;在5mg至mg范围内PK与剂量成比例增加。由于Ⅰ期临床试验较为成功,公司正加速推动ICP-的Ⅱ期研究。
3.4、ICP-B04(Tafasitamab)
ICP-B04是一款靶向CD19的Fc结构域优化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Tafasitamab,应用于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Tafasitamab拥有更稳定的跨B-NHL表达。诺诚健华于年8月和Incyte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获得了该产品于大中华地区在血液瘤和实体瘤开发及商业化的权利。此前,MorphoSys曾和Xencor合作开发Tafasitamab,Xencor公司将其独有的XmAb工程化Fc结构域加入其中,使得该药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显著强化。
Monjuvi(tafasitamab-cxix)目前已获FDA批准,与来那度胺联合应用于R/RDLBCL以及由低恶性淋巴瘤演进而来的DLBCL,此次批准是基于Tafasitamab的Ⅱ期临床研究项目L-MIND,临床数据显示ORR为57.5%,CR为40%,中位总生存期为33.5个月,而43.9个月的中位DoR表明该药拥有更持久的疗效。年,欧洲药品管理局发表意见,建议有条件批准Tafasitamab和来那度胺联合治疗以及后续的Tafasitamab单药治疗,适应症为不符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条件的R/RDLBCL成人患者。目前诺诚健华对ICP-B04在中国的桥接研究IND已于年3月获CDE受理。
4、公司研发、生产及商业化能力
目前公司的研发平台可覆盖药物发现到临床开发的全产业链条,拥有超过位研发人员的一流研发团队,并且其联合创始人及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为结构生物学及肿瘤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施一公博士,另外公司在北京和南京分别有平方米、平方米的先进研究设施以支持其进行化学、生物、体内药效、药代、毒理学和CMC研究。通过科学驱动创新,目前公司已有三十多个产品管线,涉及血液瘤、实体瘤、自身免疫疾病三个领域。
在药物发现阶段及潜在的治疗性化合物验证阶段,公司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1)通过自动化的高通量筛选平台,整合分子/表型筛选和功能测定,以加速化合物特性的确定;2)利用其包含10万余种小分子化合物的分子库,加速识别及启动结构活性关系;3)完善的体外分析、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能力,以支持药物选择与IND提交;4)拥有涵盖广泛靶向癌症类型的小鼠肿瘤模型,以支持其在免疫肿瘤学领域的研究。临床开发方面,公司的临床开发单元可涵盖大部分临床阶段,并且已在世界各地进行了大规模且多样化的临床研究项目,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年公司研发费用约为7.2亿元,年中期研发费用约为2.7亿元,未来呈增长趋势,同时销售收入也会大幅度提升。生产方面,公司正在在广州建设平方米生产设施,该生产设施未来将进行口服体剂量(OSD)小分子的生产,并将拥有一条商业规模OSD生产线,两条中试规模OSD生产线,以支持其临床开发及商业化,年1月,广州药品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已经竣工,年上半年,公司于广州生产基地启动了奥布替尼生产技术转移,并在同时期计划启动北京大分子研发中心及生产中心的建设。公司的各项生产设施均复合中国和国际药品制造标准。
商业化能力方面,目前公司的商业化策略是以奥布替尼投放时间表和其他候选药物的临床及审批情况对应的一种分阶段商业化策略,因此根据目前的审批情况,公司的销售重点将放在复发难治性CLL/SLL以及复发难治性MCL领域。根据公司先前指定的商业化计划,奥布替尼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其商业化团队将扩充至名销售代表,并在全国范围内覆盖超过医院及医疗机构。另外公司的销售团队负责人在相关药品领域中有丰富的销售及营销经验。
5、管理团队
公司的管理人员均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中崔霁松博士是公司的创始人和行政总裁。一直为公司主要管理层成员之一,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积极参与业务、策略及营运管理。崔博士有优秀的学历背景,在年7月获得山东大学微生物学学士学位,于年12月获得普渡大学生物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年9月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完成心血管研究的博士后培训。崔博士在医药行业的研发及公司管理方面有丰富的任职经验,曾在MerckCo任职期间成为该公司在美国早期开发团队的负责人,其后担任PPD公司BioDuroLLC.的行政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除此之外,崔博士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彼被获选为美中医药开发协会第17届主席,在行业评审期刊上发表50多篇文章,是三项专利的主要持有人。
张向阳博士担任本公司的首席医学官。获得中国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医学学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及密歇根州立大学完成博士后培训,在美国马里兰州Bethesda的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中心完成医学专科医生培训,并获选为美国临床药理学院最高荣誉会员。曾任职多家跨国公司及机构,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药理学院士及主要临床研究者、强生公司转换医学与早期临床开发临床负责人及临床开发医师、百时美施贵宝早期临床开发医疗总监、葛兰素史克转换医学与临床开发高级医疗总监。彼曾担任恒瑞治疗公司的首席医学官兼董事会成员,后晋升为首席执行官。陈向阳博士任本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获得北京大学应用化学理学士学位和埃默里大学的化学博士学位,拥有23项专利申请及17份行业评审期刊。曾担任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生物化学博士后研究员,担任PfizerInc的首席科学家和润诺的医药化学部门主任、高级总监及执行董事。
童少靖担任本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主要负责公司的财务及策略规划、融资与投资者关系活动,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学士学位,匹兹堡大学的化学硕士学位和纽约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拥有近20年的投资银行业务经验,曾在MehtaPartnersLLC,USA担任研究部分析师,BankofAmericaMerrillLynch担任全球研究总监,在UBSAG担任投资银行研究部执行董事,在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
金肖东担任本公司的首席商务官,毕业于浙江科技学院化学工程系,并取得北京大学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任职销售经理、区域销售总监、市场总监及成都分公司负责人,在雅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糖尿病照护事业部担任中国区总经理及大中华区负责人,在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道尔顿事业部担任副总裁,在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担任CEO;在赛诺菲中国核心产品事业部担任总经理。
6、财务状况
公司专注于肿瘤学与自身免疫疗法,10项临床阶段的在研产品目前均进展顺利,截至年6月,公司有1款商业化产品,即奥布替尼,目前获批适应症为R/RCLL/SLL、R/RMCL,该产品于年度为公司带来2.41亿元人民币收入,于年上半年为公司带来2.17亿元人民币收入。年公司与Biogen就奥布替尼应用于MS达成合作,并已获得来自Biogen的1.25亿美元的首付款,未来该合作项目将给公司带来潜在里程碑金8.亿美元,并享受销售额分成。
公司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研发开支和行政开支,其中研发开支主要包括:1)雇员薪金、福利、津贴;2)研发人员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3)第三方合约成本;4)直接临床开支;5)折旧及摊销。预计随着未来各种研发项目取得进展,以及新的候选药物进入研发管线,公司的研发成本将在一段时间内有显著增加。年公司营业收入10.43亿人民币,毛利9.77亿元,年度净亏损0.65亿元;年中期公司收入为2.46亿人民币,毛利1.83亿元,净亏损4.41亿元。预计随着奥布替尼销售网络的迅速渗透,以及新产品的上市,公司将近期开始盈利。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