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蛛网膜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患者着想,坚持治病有度准则有
TUhjnbcbe - 2025/2/25 0:58:00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段涵敏

3月12日,春意融融。30岁的梁红(化名)医院眼科,感谢她的恩人——眼科主任夏晓波。

“是夏医生给了我光明。”梁红回忆,读高中时得了青光眼,视力急剧下降,到处求医未果,陷入深深的黑暗和绝望中。

“我一直记得他们一家人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夏晓波说,因为眼压高引起视神经萎缩,梁红当时的青光眼已发展到了中期,而且此种病终身不可逆转,常规的“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不好。当时,夏晓波从美国回来不久,病人和家属的信任让他充满勇气。他为梁红开展了创新性手术,保住了视力。

“夏医生让我有了未来。我上了大学,也有了孩子。”如今,梁红在长沙一所学校教书,家庭美满幸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夏晓波是这扇窗户的守护者。在他看来,救一个人,就是救一个家庭;改善一种治疗,就会让更多人看到希望。

“治病好像一场比赛,会思考的医生在与疾病的博弈中,懂得张弛有度,才能赢得胜利。”夏晓波说。他常常从复杂的病情中抽丝剥茧,发现“真凶”。

有位高度近视眼的患者,发生了眼底出血及严重的视力下降。初诊的医生考虑到她曾患过肺结核病,结合病史与体征,认为是黄斑结核。患者经过漫长的抗痨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医院,医院都按照黄斑结核病来治疗。

最后,这位患者找到了夏晓波。夏晓波面诊时发现,肺部结核病只是一个陈旧性病灶,主要改变是眼底黄斑出血,以前的诊断考虑得太过于严重和复杂了。他果断停止了抗痨治疗,以陈旧性黄斑出血合并视网膜下瘢痕来治疗。3个月后,患者眼底黄斑病变有所缓解,果然并非黄斑结核。

还有位患者,最初因为眼红就医,做了CT、生化等检查后,医生怀疑是某种特殊的全身疾病。治病花了十几万元,还是不见好转。患者30多岁,其他检查结果都正常。夏晓波思考:也许,这位患者只是免疫功能处于一种高敏状态,对空气中的花粉或其他物质过敏而引发的过敏性结膜炎?

夏晓波开了多元的眼药水,药到病除。

“高科技的发展给医学开创了新天地,但过度依赖科技的弊端也逐渐显露,过度医疗危害大。完全依靠设备,忽视临床诊断经验,反而易弄巧成拙。”夏晓波告诫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工,医生的这把“刀”通过望、闻、问、切,在临床上反复磨练积累,才能精准。

治病有度,是夏晓波的行医准则。为了缩短病人等待时间,他专门到医院学习技术和管理,在科室开展日间手术,让病人做完手术当天就能回家。通过3年努力,他把一台常规白内障手术时间控制在7至8分钟以内。

“当医生告诉你,手术只要七八分钟,你肯定会觉得轻松不少吧。”夏晓波风趣地说。

夏晓波还是一名志愿者。从参加工作起,他坚持每年一次到偏远、贫穷的乡村义诊。他永远记得第一次到农村义诊的情景。一名90岁的老人患有严重的白内障,手术第二天揭开纱布的时候,老人对夏晓波说:“你真是好,把我从黑暗中解脱出来。”就是这样一句话,让夏晓波感到了做医生的自豪。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患者着想,坚持治病有度准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