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瘤的脑膜转移(Leptomeningealmetastases,LM)也称脑膜癌病(Meningealcarcinomatosis,MC),或癌性脑膜炎(NeoplasticMeningitis,NM),最早由德国的细菌学家和病理学家KarlJosephEberth,于年在尸检中发现。脑膜转移是恶性肿瘤全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受累的模式,是肿瘤疾病的致死性并发症。究竟什么是脑膜转移,包括相当一部分肿瘤科医生,甚至神经外科医生在内,其定义仍然是模糊的。首先,需要从Leptomeningealmetastases这个单词的确切意思说起。这个词的确切翻译是柔脑膜转移。柔脑膜是蛛网膜和软脑膜的统称,在这两层膜之间,包裹着一个腔系结构——蛛网膜下腔,里面充满了脑脊液,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起到了压力缓冲等一系列作用。因此,脑膜转移的真正定义,应该是软脑膜和蛛网膜,以及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中被肿瘤细胞转移受累的统称和简称。其主要的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侵入脑脊液中增殖,并随着脑脊液而播散,造成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受累。
那么,脑膜究竟有几层,哪种情况不属于脑膜转移,却有可能被误诊为(柔)脑膜转移?人的脑膜系统由外到内分为三层(图1)。第一层为硬脑膜(duramater),致密而厚实,紧贴颅骨内板,类似牛皮纸一样,起到充分的保护作用。期内富含血管,并组成静脉窦,与脑脊液循环相沟通,帮助神经系统完成代谢作用。第二层膜为蛛网膜,贴附于硬脑膜,其向内形成小梁结构,支撑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构建出蛛网膜下腔。第三层膜为软脑膜,菲薄透明,主要特点为覆盖于整个大脑表面,并随脑沟回走行(图2),这是脑膜转移患者神经影像学检查会出现“脑沟回内线样强化”的解刨结构基础。
清楚地描述了脑膜转移的定义与脑膜系统结构后,临床上最常见的误诊为脑膜转移的情况也就清楚了——硬脑膜转移并非“脑膜转移”。硬膜转移是指硬脑膜被肿瘤细胞浸润,出现局部增厚,甚至造成颅骨的局部受累。但由于受到蛛网膜的阻隔,肿瘤细胞并没有发生脑脊液中的播散,因此,硬膜转移并不是(柔)脑膜转移。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神经影像学发现靠近脑表或在脑沟回附近的脑内转移结节,其尽管可能是脑膜转移所致的局部肿瘤细胞聚集所致,也可能是单纯的脑实质性转移病灶。这种病灶的存在,只能提示脑膜转移的发生,而并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进行脑脊液相关检查。如果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必须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特别是患者是否具有明显头痛、颅神经麻痹等脑膜转移相关症状,进行判断。
脑膜转移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表现复杂,甚至可能影像学阴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模式。其治疗与预后,与单纯的脑实质内转移,颅骨转移或硬膜转移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搞清楚什么是脑膜转移,并进行明确的诊断,对患者进一步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