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蛛网膜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存在广泛的脑白质 [复制链接]

1#
背景与目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于脑动脉瘤破裂后。据报道,半数以上的SAH患者表现出各种神经学症状,提示SAH相关脑损伤。目前已表明几种SAH相关的脑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包括位于白质及深部灰质的血管源性水肿、血管痉挛及脑缺血、机械性损伤(如颅内压增高)、化学性损伤(如通过自由基、炎症因子等引起的神经损伤)等。然而,到目前为止,SAH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研究表明,自发性SAH后气压性创伤引起的轴索损伤类似于创伤性脑损伤(TBI)时的轴索损伤。DTI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识别微结构,而常规MRI检测不到白质异常。许多研究已经使用DTI证实SAH相关脑损伤,这些研究大多报道了位于蛛网膜下腔附近的神经纤维束损伤。相比之下,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对整个白质的影响的报道却很少。近日,Stroke发表一篇研究,利用基于神经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学分析,探讨了动脉瘤破裂后自发性SAH患者的脑白质异常情况。方法:该研究纳入18例自发性SAH患者(男性6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60.63±9.60岁;年龄范围:46~79岁)及18例年龄、性别均匹配且无神经/精神疾病史或头部外伤的健康对照组(8例男性,10例女性;中位年龄55.56±10.88岁;年龄范围:40~77岁)。该研究的纳入标准包括:(1)卒中首发;(2)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由神经放射科医生证实;(4)在患者慢性SAH阶段(发病后4周)获取DTI数据。排除脑出血、脑室出血、脑积水或脑实质明确病变的患者。计算示踪神经纤维束骨架及48个兴趣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平均值。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48个兴趣区域中44个兴趣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值有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其余4个感兴趣区域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基于示踪神经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发现自发性SAH患者中存在广泛的脑白质异常。源文献:WhiteMatterAbnormalitiesinSpontaneousSubarachnoidHemorrhage:ATract-BasedSpatialStatisticsStudy.Stroke.Sep;51(9):e-e.

中国卒中学会学术年会(CSA)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SC)

后疫情时代,麦迪医加

是广大医护人员学习、工作的好帮手

科研服务、学术互动,共享海量学术资源

在线问诊、慢病续方,提升患者就诊效率

个人宣传、患者引流,助力构建智慧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