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米松乳膏 http://pf.39.net/bdfyy/zqbdf/140217/4338991.html定义与病因:
脑外积液即外部性脑积水(externalhydroceph-alus,EH),积液位于脑外、紧邻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下腔,引起相应位置脑外间隙增宽,EH属于一种非梗阻性、良性脑积水。
正常小儿脑外间隙有一个发育性的扩大过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临床常把这种正常生理现象和脑外积液相混淆。脑外积液分:蛛网膜下腔积液和硬膜下腔积液;前者为积液局限在蛛网膜下腔,积液与脑沟相通,脑表静脉呈蛇形走行在积液中,可见大脑上静脉清晰引流入上矢状窦;后者为脑表静脉受压移向脑实质表面,在积液中没有蛇形静脉走行。
在引起EH的病因中,以出血、感染和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为主,只有少部分没有明确的病因。脑外积液主要积聚在大脑半球凸面的前部脑外间隙,即:额、颞叶前方脑外间隙,而且,多发生在1岁以内。Maytal等认为,开放的颅缝是必要的,实际上是脑发育的特性决定的,生理上大多数颅缝在1岁内都闭合,而且婴幼儿期半球凸面前部的脑外间隙有生理性增宽,所以,积液也多发生在这其间的蛛网膜下腔。单纯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时,要影像与病史及月龄发育结合,不可孤立诊断,更不能过度诊断,而把正常月龄的脑沟、脑池增宽诊断为EH。主要症状包括巨颅或前额部隆起、抽搐、头围异常、哭闹不安、囟门增大、头颈无力、中枢协调失衡以及下肢肌张力上升等。
多篇文献研究报道脑外积液以单纯蛛网膜下腔积液为多见,占83%左右。故很多命名外部性脑积水即为蛛网膜下腔积液,虽是错误的,但也不无道理。
蛛网膜下腔积液超声表现:
多篇文献研究报道蛛网膜下腔积液表现出前纵裂间隙增宽占比为%。超声、CT和MRI均可显示:脑脊液积聚在大脑半球凸面的前部脑外间隙,即:额、颞叶前方脑外间隙,双额前区蛛网膜下腔和前部大脑半球间隙扩张。
超声一般采用高频探头经前囟的室间孔水平的冠状断面测量,能够比较准确评估囟门未闭的婴儿蛛网膜下腔的宽度。窦皮质宽度(SCW):测量上矢状窦与大脑皮质之间的距离;颅骨皮质宽度(CCW),测量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的距离;大脑半球间距(IHW),大脑正中裂测量两个半球之间的距离,一般选择右侧半球第一个脑沟处测量的宽度。其中以IHW最有意义。
硬膜下腔是一潜在的间隙,正常时表现为均匀的细线状,仅1-2mm宽,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没有扩大现象,当出现硬膜下积液时,可认为都是病理性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大脑半球间隙小于5mm;1岁以内的婴儿蛛网膜下腔大脑半球间隙小于8.5mm。
正常新生儿
六个月女婴,前额膨出,头围增大就诊,发育良好,无其他异常,既往无特殊病史。超声检查大脑半球间隙明显增宽考虑:蛛网膜下腔良性扩张?建议结合其他检查,定期复查!(相当于排除性诊断)
大脑半球间隙增宽达11.6mm
积液与脑沟相通,脑表静脉呈蛇形走行在积液中,引流入上矢状窦的大脑上静脉
鉴别诊断与预后:
基于常见的病因,蛛网膜下腔宽度的测量对于评估婴幼儿颅内感染、HIE、出血、相关疾病(如手足口病)继发脑萎缩等情况非常有意义。
1,本病主要与脑萎缩鉴别:脑萎缩患儿常有明确的原发病史,如手足口病病史,病后逐渐出现头围小于月龄,常有智力低下及运动障碍,需要连续观察。
2,应与病理性硬膜下积液鉴别:常为单侧发生上矢状窦移位,若为双侧常两侧增宽程度不一致,脑沟、脑回表现受推压内移征象,常伴有脑内实质回声改变。脑室形态扩大主要出现在HIE及硬膜下和(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
Alvarez等研究认为脑外积液很多是先天的,尽管出生时没有巨头,但在出生后1岁头围超过正常发育曲线的95%,表现出EH,在18-24个月可消失,因此,这部分EH是良性、自限性的经过。尽管大多数有外部性脑积水的儿童表现良好,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儿童表现出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精神运动迟缓。多项影像学的检查互补,结合与病史、症状、月龄可以明确EH的诊断,并对积液分布的部位、分布的特点及性质的分析,对于判断病因有极大帮助。对原因不明者要加强随访,以减少漏诊。
胡志敏